我的朋友又找到新目標,正在找人加入合資,不過這次我毫不考慮就放棄了,不是價錢問題,而是有自知之明。單看價錢,的確是非常值得入票一試的,但如果我再加入,那我要負擔的債務應該會更多,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大前提下,我選擇暫停,先回一回氣。
投資項目時,到底什麼時候應該進取,什麼時候應該放棄?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按個人經濟情況決定。我的大原則是,我的投資絕對不能影響到必要支出,即我自己可以節儉一點,少買幾件衣服,少食幾頓大餐,但一定不會省下孩子的學費來投資,因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有愛心有良好資源的學校照顧,教育對小孩來說非常重要。我絕對不同意「花錢給孩子唸書,不如花錢投資留資產給孩子」的說法,因為我親眼見證不少父母富裕但不重視下一代教育的結果,最後孩子不但不成才,還在暗地裏謀算父母的財產。為人父母,應該給孩子授之以漁,而不是在孩子長大後把大筆資金留給孩子,因為沒有足夠智慧的孩子,只會把上一輩努力掙取的資源敗光,不會為自己的生活辛苦籌謀。我跟朋友在買賣資產時,常常會碰到願意以比市價低許多的價錢放賣資產的人,當我們向中介追問原因,多半得到的答覆是「年輕人收到父母的餽贈,不知市價,又只求收錢,所以平賣。」這樣看來,擁有財商是多麼重要!下一輩不珍惜上一輩得來不易的財產,只圖現金到手有錢花,就賤價放賣了父母辛苦賺得的資產,這並不是罕見的事。所以良好的教育,就是要把自食其力、自強不息的觀念傳授給下一代,讓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好好計劃自己的人生。
另外,我覺得年紀也是決定投資進不進取旳關鍵要素,年青人沒有太大家庭負擔,投資取向應該更進取一點,反正什麼都沒有,不如放手一搏,就算是使用比較大的槓桿比率也無不可。但到成家立室的年紀,就不應該再維持高槓桿比率,因為這個時候自己要照顧的是一個家,不是一個人,理財觀念應該更謹慎一點,以穩健的投資物(如債券,定存)為入手目標,盡量減低槓桿比率,才是對家人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