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應該是收緊公屋富戶政策了,還未知情的看倌可查看此link。本來是不太想寫這個話題的,因為畢竟我沒有綠表資格,但是想了想,覺得還是寫下自己的想法吧。
作為香港人,「賺盡」是大部分本地小市民必做的事情,也沒什麼好垢病的。但是我其實不太明白,既然有能力買樓,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為什麼選擇委屈留在公屋這種龍蛇混集的地方,而不選擇住在更寬敞、鄰居質素更高的地方呢?難道是因為把改善生活質素跟不想「接火棒」這種想法掛鉤嗎?
改善生活環境,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說到底應該是一種享受吧。
我覺得買樓=接火棒這個想法,跟不給孩子智慧,而選擇多留一些遺產給孩子的想法一樣奇怪。提升了生活質素,自己才是直接受惠的一群,跟是不是讓賣家賺錢有什麼關係呢?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沒有「賺盡」而心存怨氣,這種想法我非常理解,但又覺得很古怪。
公屋富戶的存在,實在讓我很費解。
我又咁樣睇,根據公屋富戶2024年定義(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common/pdf/public-housing/tenancy-matters/income-and-asset-declaration/HD1120(4-2024)C.pdf),以交緊雙倍公屋租金既3人家庭為例,人均入息限額約於$24000-41000,呢個水平入息目前可能只叫能夠負擔得起居屋或新界區私樓。
回覆刪除我認識有親友,佢地本身住緊市區交通生活便利既大單位公屋,以往都試過交綠表去抽同區大單位居屋但因為揀樓次序較後無緣購買心餓單位,所以要佢地為左置業而選擇搬去較偏遠地區or同區細單位私樓/居屋,無疑令佢地生活質素下降。
而且今時今日改善生活質素亦有好多替代選項,例如每年去多幾次外遊 、培養一些奢侈的興趣,不一定以置業為先。
我只係覺得奇怪姐,如果有條件,我唔會選擇住公屋,而會換居屋去提升生活質素。依家公屋富戶大幅加租,租金成本已經同供一間居屋差不多,諗唔到點解仲要屈晌公屋唔搬。以我理解,二手居屋價錢依然好合理,買的話每月供款同富戶俾既租金差不多,咁都唔搬走,唔通貪公屋鄰居高質?
刪除至於去旅行之類,我相信住居屋都可以去掛,依家北上消費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