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樓市資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樓市資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樓市小回顧:hibor rate下降、陳秉成/湯文亮賣自住物業

最近比較吸引我眼球的地產新聞包括:「磁帶大王」陳秉成自住物業淪為銀主盤、湯文亮賣自住單位及hibor rate回落。前兩者令我反思去槓桿的重要性,切記花無百日紅的道理,在好境時要適時減少負債以應付逆境;後者令我思考是否應該重造按揭,調低每月供款及賺取回贈。

我覺得不需要對新聞加入過多個人情感,不論我有沒有持有物業/股票/BTC,我都會看看每筆新聞是否存在投資機會,如果有就動手做套戥,沒有就繼續尋找下一個機會,這才能從新聞中獲得最大利潤。

我找了找現時市場上的Hibor plan mortgage loan計劃,暫時並不吸引。希望到正式減息時,能夠有更多值得入手的mortgage loan計劃出現。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也談樓市撤辣

看了今年的施政報告,局長提出樓市全面撤辣,到底是撤了什麼辣招呢?

1)買多於一層樓的,不再需要付15%雙倍印花稅(DSD)

2)非永久性居民不需要付15%買家印花稅(BSD)

3)3年內轉售物業不需要付額外印花稅(SSD)

另外,HKMA宣布承造物業按揭時,銀行按揭成數從60%恢復為70%,並撤除按揭壓力測試(也就是不看DTI了)。

根據以上資料,我的結論是:

從施政報告看,撤除辣招的主要受惠者是從內地帶資金來港的新香港人,未來樓市不再是由香港中產支撐價格,而是由新香港人支撐。至於會不會再出現摩貨潮?答案是暫時不會,因為目前炒家即使想摩貨,由於利息高企,而真正買家並不是那麼多的情況下,他們並不能在短時間內轉手獲利,因此我並不覺得炒家會促成更多樓市成交。

那麼我預期現在市況會如何呢?我覺得撤銷SSD,會誘使一班持貨能力較弱的賣家為免call loan,而以賤價沽出物業。說實話,如果我在市場上找不到更好的投資產品,我現在會積極在樓市找便宜貨,因為再過一段時間,當便宜物業被完全消化掉,就是樓價再度滯漲的時候。為什麼我會相信樓市短線悲觀,長線樂觀呢?因為2047年後有關處理土地的爭議,只有香港中產才會在乎,新香港人會選擇相信政府,而不在乎2047年問題的。可以預計到的是,越來越多新香港人湧入香港,成為新一代香港的經濟支柱,未來的物業持有人大部分都是新香港人,這就是我讀完整份施政報告後的小小感想。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樓市末日?

這幾年來樓價下滑,我經常聽到一些沒有持有資產的人大叫樓市末日,或者慶幸自己沒有購置物業云云,更有些人嘲諷物業持有人「活該」、「把樓價抬高的人現在賠錢了,自食其果」。我覺得物業市場就像其他資產市場一樣,所謂的市場價格,基本上都是按買家、賣家雙方角力的結果而訂立,沒有誰可以單獨控制其升跌,連政府對樓市的政策都只是影響價格的其中一個因素,不可以絕對操控市價。因此我們看到早年的樓價上漲,是建基於香港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而促成的結果,不存在誰炒高樓價。同樣地,現在樓價下跌,也是由於整個世界的貨幣緊縮政策,導致經濟下行而衍生出來的結果。其實樓價下跌,不僅僅發生在香港,其他國家同樣出現這個現象,只是談論的人比較少而已。

此外,那些希望已置業人士因為樓市下跌而變負資產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以下是香港統計處2021年的數據(source from林一鳴博士後facebook):







早在2021年,已置業人士中,66.1%已經沒有供樓壓力了,所謂「許多人會因負資產,而被銀行沒收按揭單」一說到底從何而來呢?

至於我對樓市的展望,我覺得可以參考Statista根據市場數據,對香港物業市場的預測(原link在此):











資產錯價只是佔經濟週期的一段時間,長遠來說,資產會回歸其應有的價值,這是必然的市場定律,因此我對香港的樓市並不悲觀。

對我來講,覺得樓市末日的人,跟覺得BTC會歸零的人一樣可笑。市場是不會因為誰的美麗幻想而改變的,我們應該去了解市場、適應市場而作出部署,這才是能從資產市場獲利的最佳方法。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樓市大跌,對業主有什麼影響?

近期我接得最多的,就是地產經紀打來問價的電話,由於買家定價跟我心目中的賣價相差甚遠,我毫不遲疑就回絕了。有些經紀問我,樓市大跌至2018年的水平,你不擔心你現在喊的價太高嗎?

老實講,我一點也不擔心物業賣不出去,因為我在放賣期間,還是在一直收租的,而在這許多年持貨歲月中,我不斷去槓桿化,已經把負債水平減低不少,現在我手上至少4個小資產已經完全斷供了,另外的四個資產,一個快要供斷,另外三個也只剩下一半供款,所以即使加息,對我的影響也不大,更不會出現負資產的情況。這段時間我的租金收入每年都有增加,即使物業賣不去,我還是可以每月躺着賺,所以我並沒有劈價賤賣資產的需要。

我想帶出來的訊息是:像我這類早年以高槓桿買入資產,之後不斷去槓桿的業主並不是小眾,加息早已經不太影響我們了。我預計物業市場會一直出現這種拉鋸情況,買賣兩閒但租務成交多。

就看我的想法準不準吧。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金管局的新指引-調整壓測

香港跟隨美國加息,為刺激樓市,金管局在4天前宣布調整壓力測試,從現時的3%改為2%,詳文可以參考此link,我就偷懶不詳細紀錄了。無疑這個方案目前似乎對樓市影響不大,因為QE tappering,大眾都對物業買賣持觀望態度,寧願cash is king都不敢敘做按揭。那麼我覺得政府是不是多此一舉呢?不,剛剛相反,我認為現在調整壓測對樓市產生非常正面的作用,如果單看新指引也許大家會覺得沒什麼意思,但是如果配合0+3政策來看,就是十分利好的重大策略了。

我相信未來幾個月,利好樓市的因素會慢慢浮現,大家拭目以待。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新年第一擊-律師樓休業

今年最令我震撼的消息就是聽到黃馮律師樓突然休業,詳情可參考此link。此律師樓的資金遭凍結,不少使用此律師樓買入物業的準業主訂金被扣押,交易無法成交,慘成苦主。

買賣物業的過程中,律師樓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擬訂物業買賣合約、交收訂金、驗契、追查交收費用等工作都需要律師樓的員工幫忙跟進,一個買賣物業的老手多半跟一至兩家律師樓合作無間。律師會像這樣強行接管律師樓,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希望所有使用這家律師樓作物業買賣的人,都可以安全成交吧。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

今日施政報告出爐,特首取消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明天起生效,實在可喜可賀,我手上的幾個非住宅小資產應該受惠。政府應該是想刺激商業買賣,才作出如此決定,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希望經濟真的會因以上措施而得以復蘇吧,雖然我暫時不抱期望。另外,交通補貼也延長了6個月,對市民來講是一項優惠,也值得注意。

今年會再買入一個非住宅小資產,希望成事吧。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應跌不跌

最近聽到的名句是,「如果一種貨品,在市場上出現應跌不跌的情況,那就是代表該貨品的需求高企,可以放心持有。」現在疫症蔓延,加上政府推出多項法例影響香港與各國的關係,按道理說,樓價應該呈現崩潰式下挫才對,但一向有留意中原地產指數(CCL)的朋友都會發現,樓價並沒有大幅回落,反而呈現低成交的狀態,這正正是「應跌不跌」的最佳寫照。各位買入實磚的朋友,請繼續放心持有吧。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劈價?

剛看到一單蠻有趣的新聞: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00106/bkn-20200106214151455-0106_00842_001.html

新聞標題是-【樓舖齊冧】私樓平過居屋 外籍業主撤資 舖租瀉逾六成,似乎是為樓市吹淡風,點擊內文一看,的確是劈價賣樓,但賣完樓還是有賺,這算是利淡嗎?當然比起高峰期,樓市確實是回落了,但業主收租幾年,租客已代業主償還了不少貸款,加上賣樓所賺得的款項,實際上業主能袋袋平安的錢,遠比報導中的多,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盲點。

另外,從這則新聞也可以看到,樓齡較高、位置較偏僻的屋苑防守力較差,比如文中提及的海景花園,樓齡已經達32年,而且位於青山公路,地點偏遠,因此價錢也跌個四腳朝天。這樣看來,屋苑防守力是多麼重要呢,大家投資物業時要切記。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好書推介:樓市真相——傳媒政府不告訴你的事

首先,謝謝此書作者容許我在blog內寫推薦文。

事緣是上星期跟一眾好友聚餐時,席間一位我戲稱為大神的朋友突然跟我講,我出書嘞。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大神一直說想寫本書,我還以為我只能空等呢,想不到果然成真了。

之所以戲稱他為大神,原因是他真的很有能耐,不但身居要職,還懂得運用財技賺得身家千萬。這一位神乎其技的大神,從一無所有到千萬家財,最令我佩服的,是對投資的執著和喜愛,每次跟他談及樓市、股市、債市,他都有獨特的見解分享,我所提到的股票債券,他都有看過資料,還能即時告訴我大量數據來支持他的分析。這些只限朋友間相傳的「秘笈」,如今籍著書本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我覺得絕對是投資者的佳音。

能夠從股海債海賺過千萬,絕對不容易。我想,如果當日沒有跟這位投資大神成為朋友,也許就沒有june summer的誕生了,大神在我的投資路上影晌甚大,非常感謝大神過去以來對我的啟蒙。我強烈推薦大家買一本大神寫的書來看,相信大家都會從他獨到的觀點中獲得珍貴知識。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PP_樓市真相_傳媒政府不告訴你的事?id=lQHFDwAAQBAJ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再次減息

兩日前,美國聯儲局宣佈再次減息0.25%,並且暗示暫時將會是最後一次減息。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489150-20191031.htm

不久,hsbc、交通銀行、永隆銀行、大新銀行、工銀亞洲、東亞銀行、中銀等等都宣布將港元最優惠利率減少0.125%,詳情可以查看以下連結。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487577/【最優惠利率】再有銀行跟滙豐減息%E3%80%80大新交銀招商永隆宣布減息(不斷更新)?mtc=20023

減息對業主來講是個喜訊,代表每月供款減少,相信供樓中的業主會很高興。減息後的供樓變化,直接看新聞都有報導,以下資料節錄自明報新聞網。











每月供款大概減少二三百元吧,也不多。貸款金額如果少於480萬,減少的供款數額會更少。減息意味著借貸成本減少,是進行套戥策略(低息借貸買入高息產品)的好機會,大家不妨考慮一下。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我對施政報告的美好幻想

剛看完施政報告,興奮得令我忘了要寫印度股票,下篇再寫吧。

我相信受惠於政府的土地政策,美聯地產、新鴻基、長實等作樓宇買賣的股票會大升。我也看好恒基地產,因為政府提出大力發展基建,是相當利好地產商的消息。發展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及北環線的消息能夠刺激港鐵股價。

樓市相信會受惠於政策而更趨活躍,加上早前美國減息,相信樓價會繼續上升。之前我一直叫大家自住樓一定要買,不知有幾多人相信並實踐呢?我的苦口婆心,就是為了避免更多人受害。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9/chi/highlights.html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安靜地做好應做的事

最近我研究到快速打字的方法,就是用語音翻譯成文字,這真是偉大發明,太棒了,再也不用打到手酸。

我很同意「少說話,多做事」這句格言,碰到該做的事,如果想成功,不需要大聲廣播的,安靜地做好那件事情就可以了。所以要了解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不應該用耳朵聽,要用眼睛看,看對方做什麼事情就明白了。

美股方面,本來有想過買黃金ETF ,最後還是沒有買入。穆迪調整香港評級為負面,影響了借貸成本,幾家大銀行也相應調整了H按鎖息上限0.1%,影響新造按揭,看來香港經濟似乎愁雲慘霧。有餘錢的話,我打算多買一份債券,或者轉部分資金作定存,以保存實力。

香港加油,我也加油。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流言

最近有關香港政治的流言,暴力片段到處瘋傳,我的宗旨是,如果我無法證明片段屬實,就不會廣傳,因為我覺得現在的社會氣氛已經非常不好,假如我傳的片段屬假,那等於加把力讓社會更混亂,這是我所不樂見的事。

最近依然沒有對股債進行操作,該買的買夠了,該沽的也沽了,暫時停手。

有人問:現在應該買元朗樓嗎?我覺得如果有住屋需要就買吧,元朗樓的確比高位回落了10%左右,跌幅算是比較大。投資的話我不敢提供意見,估計受示威影響,元朗的租金回報可能會回落一點,對早年置業者沒有大影響,但今年想加入的準投資者要注意了。

希望7.27大家平安。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英國樓

這幾天主要是在看英國樓的資料。雖然英國面臨脫歐危機,但論政治、經濟、文明度等等都比較理想,加上非市中心的樓價還算怡人,因此動起買英國樓的念頭。據朋友講法,買英國樓是不用付佣金的,但賣英國樓需要付佣金,租金扣除稅務後,大概還有4%的淨回報,其實不錯。英國有租管公司負責租務及維修,據說維修費也昂貴,因為在英國,凡涉及人力的工作都要付最低工資,請人維修的成本相對高,所以許多當地業主都是自己幫租客維修單位,以減少成本。

暫時看來,英國和加拿大比較容易接受香港移民,也是我考慮的目標。希望再參考更多意見,最終整理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案。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禁首置

財政司司長發文說留意到濫用首置的問題,有政客倡議物業除名後五年才能以首置名義買入資產,真是妙不可言的建議。站在暫時無錢買資產的業主立場來講,我是很支持司長立法的,因為我是既得利益者,樓宇供應不流通,等於我手上的單位價格會升值。但作為一個香港市民,我是非常反對這個建議,因為樓價進一步上升,等於加劇貧富懸殊,令小市民叫苦連天。

我真的很想問一下這些政客,到底有沒有讀過大禹治水的故事。江河漲潮導致泛濫,不斷用淤泥堵塞河道有用嗎?是,河水不在一地泛濫了,卻在另一處漲得更兇,這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大禹治水是疏導河道,不是用泥土木板塞住河堤。假設物業需求是洪水,政府用猛招(泥土)壓抑需求(洪水),這是德政嗎?不容許市民甩名,以首置名義買入單位的話,誰是最受影響的呢?如果真的是富豪級的人,會不會介意多付15%買入物業呢?所以政府打擊甩名首置客,等於打擊希望以物業抗通漲的中產,這招根本對富豪不痛不癢。這樣一打,只會減低物業流通量,讓想置業的人無法買入單位,於是物業價格不合理地提升,難道這就是香港市民期望的結果嗎?

香港有這樣的官員,真是大資產家的福氣,小市民的悲哀。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反向操作

港股跌穿27000點,如果大家覺得會繼續下跌,可以看看恆指兩倍槓桿反向ETF(7500)的資料,這個ETF反向追蹤恆生指數,簡單來講就是:恆指跌,7500股價就會升,買家贏,恆指升,7500股價就會跌,買家輸。首先聲明兩點,一是反向ETF目的是用來對冲股市下行風險,不是用來炒賣的工具,二是我沒有買,因為我以前試過做類似對冲,效果並不理想。要減低風險,其實應該從整個資產配置著手,不應該以單一途徑做對冲來解決問題,這是我的經驗。

美股也在下跌,貿易戰是一場持久戰,就看雙方內耗結果如何。我沒有操盤買賣,只是一直在收股息,靜候黎明。剛剛看到CCL大破頂的消息,我想,我要做的已經在去年做好了,現在就等候收獲吧。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居屋小知識-獻給網友

由於房委會會為居屋準買家作擔保,30年內免壓力測試,保證銀行批出按揭貸款,加上地價折讓,居屋一般比私樓平30-50%,因此很受市民歡迎。二手居屋有自由市場(即白表)及免補地價(即綠表)之分,綠表及白居二人士可申請買入免補地價之居屋,最長按揭年期為25年,最高按揭成數達95%;白表人士可買入已補地價之居屋,買賣手續等同私樓,最高按揭成數亦與私樓一樣為90%。

為什麼二手居屋樓齡越新越值錢?一來樓齡新,相對需要付的維修費越小,二來房委會的居屋擔保期為30年,按指引,擔保期完結時,未償還按揭貸款必須降至六成,因此樓齡越新,越能拉長按揭還款年期,而且銀行能提供的按揭成數也更高,若買入樓齡較舊的二手居屋,能承造的按揭年期較短,同時亦需要降低按揭成數,也就是說,二手居屋樓齡越新,需要付的首期越小,而且每月還款額亦較低,供得比較輕鬆,因此樓齡較新的居屋單位比較受歡迎,價格亦比較貴。一般來說,買入1999年後首次放售,即樓齡未超過20年的居屋,獲批95%按揭及還款期25年的機會比較高,如果手上的首期不多,可以查看符合這個條件的居屋。如果能夠繳付四成首期或以上,但月入不高,建議還是向樓齡較舊但未過擔保期,即21-30年樓齡的居屋下手,因為競爭較小,議價空間較高,同時亦因為還在房委會擔保期內,所以承造按揭時免壓力測試。

希望以上資料能幫助到想買居屋的朋友。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令人喜悅的大破頂

剛剛翻看了資料,上年換入的三房單位和一個非住宅物業,最新成交比我買入價高了一點,實在令我很高興。按計劃,兩三年後我會再換一間樓齡更新的收租單位和更大的自住物業,相信是最後一次換樓了,運氣好的話,過幾年我會再買一間已補地價的居屋,完成一個單位自住,兩個單位及六個非住宅物業收租的想法。如果現在把從股市賺來的資金抽走,我的資金應該足夠多買一個單位,但一想到辛苦弄成的現金流就此消失,我又萬分不捨。要再想想辦法,在不犧牲現金流的情況下完成我的計劃。

這個網誌紀錄了我在上年撈底入樓市的情況,一如所料,今年樓市迎來了大陽春,這是對自己眼光的一個認同,比賺取實利更令我高興。投資是一個孤獨的工作,即使做過分析也不知道未來經濟走勢是不是符合自己猜想,而獲利就是市場認同自己想法的一個憑證,得到認同的喜悅促使我不斷做分析,樂此不疲。我就是那麼愛自虐,常常腦袋想個不停,有時的確讓自己太疲累,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昨天按計劃寫好稿件投了文,一切事情都在預期中順利進行,實在太好了。現在就只剩下理順外匯問題了,要好好加油。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特色單位

最近跟一群朋友去參觀新落成樓盤的特色單位,看到一望無際的海景,忍不住感嘆,住這裏真是高級享受呢。

業主開價二千多萬,呎價來講算高,所以我們都是抱著白撞心態而來,實在對不起業主呢。好久沒有跟這幫朋友一起聚會了,這次既能看樓盤,又可以跟一班老友聚一聚,讓我非常高興。我這個人很頑固,不是很願意結識新朋友,現在常聯絡的都是好幾年前認識的。這群朋友跟我有共同興趣,就是喜歡參觀單位、分析股市樓市,能夠跟他們一起分析、討論,一直令我感到愉快。我想,如果沒有認識他們,我應該會很孤獨吧。能夠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見面聊天,即使是短短一兩小時,已經是人生一大快事。

期望下一次再去看複式單位,讓自己更有動力賺錢享受。

美股全清

我把早前買入的美股清掉了,只剩下一部分零成本的股票。我覺得減息的利好因素已經完全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把個股賣去,獲利離場也是好事。 就看我的眼光準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