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資產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產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按揭貸款計計數

眼見市道不景,我償還了部分按揭,同時打算重組一個單位的按揭貸款,以應付將會來臨的經濟沖擊。在計算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資訊,值得分享一下。

我比較了一下2個情況,在同一利率下:

1)本金300萬,還款期30年,2年後作部分還款($50000)以減少每月供款額

2)本金295萬,還款期30年

到底哪個方案能夠為自己帶來最大的潛在回報?

先談方案一,假設利率為2.4%,部分還款前,每月供款為$11698.24,部分還款後則為$10917.79,全期供款為HKD $4141177.20

方案二,同樣假設利率為2.4%,直接從借款扣減50000,每月供款為$11503.27,全期供款為HKD $4141177.20

比較兩個方案後,方案一跟方案二的結果一致,但進行部分還款後,方案一的每月供款額比方案二更少。此外,我這個計算並沒有包括$50000能生成的2年利息/投資收入,如果算入這部分,方案一應該比方案二回報更好。

當一個精明消費者,多計算一下不同的還款方案,就能夠有效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鑑於有看倌提出數字有問題,我重新用AI把2個情景算一次,得到的結論依然是方案一比方案二更好,希望以此供大家參考。另外,為什麼第一次計到11449,第二次計到10917?原因是因為我用了兩個不同的AI model去計算,所以得到2個截然不同的答案。根據自己手算,10917才是正確的,所以修改了數字。)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假如被裁員,能否有足夠的現金流捱過難關?

最近,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業於半政府機構)跟我講,由於政府削減資助,公司正在裁員。一向以為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的鐵飯碗工種,似乎漸漸失去優勢。

對朋友的遭遇,我深感同情,也使我反思自己的投資策略,是否應該變得再保守一點?我反覆自問,如果我被裁員,能夠有充足的現金流捱過難關嗎?

大家看到我不斷償還部分貸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失業的潛在考慮。我估計自己今年能逃過失業的命運,但是長遠來講,單靠正職收入來維持生活所需,在現今的香港經濟環境來講,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粗略估計一下,我的租金收入,和流動資金所生成的利息,只夠支付兩個孩子的學費,假如我失業的話,孩子的校車費、補習費和其他家庭開銷依然需要依賴丈夫的收入來支撐,這讓我感覺有點擔憂。雖然丈夫同樣不用擔心失業,但是「花無百日紅」的道理我一直深有體會。投資涉及風險,也講求機遇,因此不能光靠投資去增加收入。思來想去,暫時只能節約一點來增加儲蓄比率吧。

今天寫下此文,目的是希望給看倌帶來一個信息,就是居安思危。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失業的可能性,也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運氣,Always prepare for the worst才能夠穩中求勝。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移居英國前的安排(中)

有網友提及今年新推出的英國稅制,這裏也說明一下。以前英國對非長期居住英國的公民提供一種名為remittance basis的稅務計算方法,就是申請remittance basis後,所有非英國本土的收入,只要不匯入英國本土的都不打稅。現在Foreign income and gains (FIG) regime 正是取代以前remittance basis的報稅方法,以4年為限,所有非英國本土的收入都不打稅,但申請FIG後會喪失所有免稅額,所以是否值得使用FIG,要視乎海外收入有多少,如果閣下打算到埗英國後再賣出物業,由於賣出物業需要付CGT(capital gain tax),使用FIG的話就能夠在該稅務年內免付CGT,對於打算先移民後賣樓的人來講,實在是一樁喜訊。

我一直沒有打算多談CGT,因為在我的計劃裏,我是不需要付CGT的,只要在取得英籍後移居到另一個沒有CGT的地方等待若干年,若能證明我跟英國再沒關聯,我就不再是英國tax resident了,那麼到時我再沽出物業或股票的話,就能免除被英國政府徵稅的要求。

另外還有買保險這個免稅方法,下篇再講。

(有興趣看看上篇談到的稅務安排,可看此link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移居英國前的安排(上)

關於移居前的種種安排,實在有太多值得一寫的東西,由於我懶得要命的關係,要在同一篇文章寫下大量資料十分吃力,因此我打算分開數篇去記錄自己的想法。

有關移居後的稅務安排,大家可以參考我的舊作。我的想法是,自己必須對移居生活有一定的想法及考慮點,才可以想像到移民前應該作什麼部署去達到目的。我身邊許多朋友之所以選擇遠走他鄉,往往是基于對原居地的不滿,因此他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認真思考移居後的生活應該如何,我覺得這是不理智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其可愛和不妥的地方,所以在打算移民前,應該先問一下自己:如果他日移居後碰到當地另一些不妥的地方,自己能不能接受呢?或者說,我是一廂情願以為自己能接受移居地上不理想的地方?還是真的對自己的選擇無悔無尤?為了讓自己充分思考這個問題,我在2021年開始閱讀Facebook、threads、ig上大量移民者的意見,以及加入TG、whatsapp、signal內的移民group,去反覆修正自己對移民的想法。外國的月亮並不是特別圓,這是我一直對自己、對別人強調的。

另外,如果是家庭移民,必須先跟另一半溝通清楚自己的期望,不要給對方輸入過於理想化的想法。這方面上我是幸運的,由於丈夫曾經在外國留學多年,他對於移居後需要面對的問題有深刻了解,因此我們很容易就達成共識。

在舊作中,我提到每人每年有£12570的免稅額,及£500的dividend allowance和£1000的savings allowance(假設到埗後人工只有basic rate),因此我們應該先在香港為自己及另一半打造每月大約10000的現金流,並買入適量的股票收取股息,只要把股息控制在每年5000 hkd左右,就能完全免稅了。另外,別忘記還有每年約10000 hkd的savings allowance哦~經過一番資產配置後,自己只要每月產出10000+416.6(dividend)+833.3(interest)=約11250 hkd就可以完全免稅,加上配偶的11250 hkd收入,一家人在移民後可以每月擁有22500 hkd的免稅收入,這樣就可以大大減低到埗後收入減少的徬徨感。

關於CGT、保險和物業處理,留待下文再談。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贖契流程

之前的blog文提過,我正在清還部分債務,提早贖回一套小資產的地契。事情正好走向尾聲,我看坊間介紹贖契的文章比較少,就算有也寫得不算詳細,因此在這裏也不妨一寫,以供大家參考。

贖契需要找相熟律師樓向承造按揭的銀行查問欠款及代為付清欠款,因此需要繳付數千元的律師費。首先,我需要向相熟律師提供銀行按揭貸款的月結單,律師會寄信向銀行表示打算贖契,並請求銀行提供欠款結單。銀行收到贖契申請後,也會寄信給我告知有人向銀行申請贖契一事。大約兩星期後,律師會收到銀行寄回的欠款結單,並同時通知我將欠款及律師費支付給律師行,由他們代我清還餘額。我付費後,欠款將會在按揭下一期還款日時全部清還,同時律師樓會申請把贖契文件加入土地註冊處。之後就是等待律師樓向銀行索取地契,再通知我去拿取了。

值得注意的是,贖契需要律師樓幫忙,並不是自己直接找銀行處理,因此一位可靠的律師絕對是業主的好夥伴,可以幫忙處理不少產業問題。

希望以上資料對大家有幫助。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新聞兩樁

難得有空看看新聞,發現今年七月開始,以信用卡增值payme將不可以賺取獎賞錢,詳情見link。之前恒生銀行裁員,接著陸陸續續的商店結業潮,還有商廈空置率上升,call loan潮等等,在在提醒我要居安思危,注意風險。

另外,我看到一個頗有意思的投資方法,詳見link。與其說方法有趣,不如說這個方法需要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成功,否則很快就失去意義。

先就此打住,下次再寫。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Happy New Year 2025

眨眼間來到2025年,來看看自己的投資成績表吧。

其中一個MPF帳戶的累積回報:



我曾經在上一篇文章寫過會做半年結的,有興趣的看倌可以參考舊文。

其中一個加密貨幣錢包餘額,這是2024年所獲得的純利:




然後是外幣定存,我利用HSBC Expat帳戶分別敍造了2筆年利率4.06%的fixed term deposit,這樣既可以賺取匯差,又可以賺取利息。






另外還有股票帳戶和基金帳戶,由於最近有點調配,也就不上傳了。房地產方面,我沒有買入,也沒有減少持貨,一直躺平收租。

我一直很少把自己所賺的數額公開,不過因為2024年流動資金賺到的收益特別多,所以截了圖給自己留個紀念。希望2025年也能以小資本賺得大回報吧。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Merry Christmas 2024

最近,我其中一個小資產的租客告知下個月退租,又是忙找新租客的時間。退租、找租客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不知不覺間,這個租客已經跟我簽了5次新租約,想不到還是到了分別的時候。

聖誕佳節,我們一家選擇到澳門渡過,能夠輕鬆遊樂實在太好了。回想起2023年的聖誕節,我還需要在家工作,轉工後已經不需要如此忙碌了,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加入這家公司。

這陣子我在忙着研究鍵上新開發的小幣,期望在crypto market小賺一筆。研究小幣也慢慢成為我的習慣之一,希望能透過買賣小幣,增加自己的收入。

祝大家聖誕快樂~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可憐的買家

最近看到了關於物業買賣的Youtube片,令我感到很難過。

一般沒有買賣物業經驗的人都很容易忽略查冊(Land Search)的重要性,像片中的林小姐,便輕易相信了物業代理的說法,認為有二按的物業也能如常成交。代理這個說法不能說是不對,但買家選擇投放資金,絕對是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因為有二按(財務公司按揭)的物業,意味着賣家的財務狀況已經出現問題,後續極有可能會出現三按、四按,甚至賣家破產的情況,因此,比較資深的物業投資者一般會避免買入這類有潛在風險的物業,而選擇買入只有一按(銀行按揭)的物業。現在樓市交投淡靜,受害人按道理是可以選擇其他單位的,為什麼非要買入有潛在風險的單位呢?70萬實在是一個昂貴的教訓,令人同情。

也希望我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各位看倌,切記留意單位的貸款狀態,事事小心,才能避免血本無歸。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減息對業主供樓幫助不大?

最近聽到一個滿有趣的講法,就是減息對物業持有人償還欠款的幫助不大,這實在令我摸不着頭腦。簡單來講,美國聯儲局的議息,正好影響了香港prime rate的升跌,以現時按揭貸款申請為例,條款為prime rate減1.45%-2%,攤分30年還款,如果prime rate減0.25%利息的話,這意味着每100萬欠債,就能省下約140元利息。假設某君的欠款為300萬,prime rate減0.25%意味著某君每月可以少付四百多元利息,足夠吃一頓豐富的午間自助餐了。有經濟學家預測,今年有機會減息兩次,每次0.25%,那麼某君下年可以每月省下至少800元供款利息,如果這也算是杯水車薪,那我實在無話可說了。

對仍在償還欠款的小市民來講,減息絕對有助減輕負擔,在租金沒有明顯下跌的情況下,收租中的業主能獲得更多收入,這無疑是好消息。希望趕快進入減息周期,刺激經濟吧。

(P.S. 我不太明白為何有人覺得Savings rate跟loan rate沒有關係?Savings rate現在已經因為減息預期而相繼下調,這是有眼可見的事實吧,看倌的想法,實在令我摸不着頭腦)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對樓市悲觀嗎?

最近有朋友問我,對現在的香港樓市的有何感想,我還是一貫說法:我對樓市並不悲觀。我的租金收入一直足夠讓我承擔供款、差餉開支和管理費,因此對我來講,現在幾個資產都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樓市升跌對我影響不大。樓價跌,我就繼續收租,並不時重做按揭來提高現金流;樓價升,我就考慮沽出一部分持貨,換入其他資產。

近日我沒什麼大操作,僅是定期買入S&P 500指數ETF而已。美國總統大選,感覺特朗普會連任吧,這讓減息機會增加,也是好事。

去去旅遊,上上班,跟孩子玩耍,日子就這樣平淡過去了。小確幸也許就是如此吧。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有效地去槓桿

如果看倌有留意我的blog文,應該發現我在2019年開始停止買入資產,並一直提出去槓桿的想法。那麼,如果有效地去槓桿呢?以節省最多利息支出為目標,應該如何在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下,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負債數字呢?我覺得這個題目是值得一寫的。

首先希望大家留意,貸款的計算方法一般都是依78法則來進行的,關於78法則的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參考此link,我就先省下詳細說明了。簡單來講,在初期的還款中,利息佔多,本金佔少,還款愈到後期,本金佔比愈大,換言之,如果打算提早還款的話,應該選擇在按揭貸款的早期進行,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減少利息支出。另外,在聯儲局宣布進入加息周期後,個別銀行曾經推出APR不超過2%的小額貸款計劃,當時按揭貸款的APR大多是超過2%的,結果出現了長債息率比短債息率高的特殊情況。

我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就是借入利率較低的小額短債作部分還款,來清還已借入兩年多的按揭貸款。當然按貨幣貶值的理念來講,應該是借入長債,讓每年貨幣貶值的比率慢慢減低借貸成本,但人畢竟會對借入巨額貸款,需要作長期還款而感到不安的,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現金流,我借入小額貸款,在短時間內自行調高小量的每月還款額,來達到最節省利息支出的效果,這樣一來,我不需要即時動用一筆存款去還債,從而保障了手上穩定的現金流,還能夠有效地節省利息支出,對我來說,實在是非常棒的好主意。

我用這個方法,成功還去總貸款本金的5%,算來也是六位數字的數額,讓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值得推介的去槓桿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入手hsbc expat定存

上文(link)說過我會嘗試做HSBC Expat的fixed term deposit,前幾天終於成功入手。查了查幾隻外幣的定存利率,發現回報還是滿不錯的。

英磅的fixed term deposit利率如下:











澳元的fixed term deposit利率如下:










加元的fixed term deposit利率如下:










還有港元和美元的fixed term deposit利率也值得一看,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此link看看。

申請HSBC Expat絕對是值得一試的實驗,能夠讓閒置資產多一個躺平的獲利途徑,而我也成功敍做了3個月外幣定存以獲取利潤。雖然美元、港幣的定存利率並不算吸引,但是其他外幣定存的利率並不比當地銀行所提供的定存利率差,我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

以上是我的小小分享。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再次買入外幣

最近的操作很簡單,就是投資了掛鈎外匯。今天一查,發現自己在低位接貨了,對我來講是值得高興的,因為這代表我終於成功兌換了足夠的外幣去做定存了,正想試試在HSBC Expat開立定存呢。

工作還是如常忙碌,盡力就好,不必太在意。

嘗試買入的ZA bank基金稍有微利,實在是很有趣的體驗。

加油,加油,希望自己能一天比一天進步。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尋找投資機會

最近我發現mox bank和za bank都開始提供投資服務,出於好奇,我也研究了一下虛銀所提供的服務,看看有沒有值得一提的投資項目。

Mox invest提供美股及港股買賣服務,以美元、港幣交收;Za bank則主要提供美股和基金買賣服務,同樣以美元和港元交收。我獲得了幾張Za bank的基金投資優惠卷,算了算成本,到虛銀買基金比到銀行買更划算,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我試著買入Za bank的基金,希望能帶來比定存更高的收入。

兩個小資產都成功放租了,總算是鬆一口氣,單位則還在裝修中,希望裝修完成後能成功放租。現在的租務市場不差,不過由於我挑剔,所以一直沒有落實租約,希望能找到合適的租客吧。

另外,終於收到HSBC Expat的debit card,樣子看起來還不錯:











這下子終於完成了HSBC Expat的申請,可以快樂地使用debit card,實在太好了。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也談樓市撤辣

看了今年的施政報告,局長提出樓市全面撤辣,到底是撤了什麼辣招呢?

1)買多於一層樓的,不再需要付15%雙倍印花稅(DSD)

2)非永久性居民不需要付15%買家印花稅(BSD)

3)3年內轉售物業不需要付額外印花稅(SSD)

另外,HKMA宣布承造物業按揭時,銀行按揭成數從60%恢復為70%,並撤除按揭壓力測試(也就是不看DTI了)。

根據以上資料,我的結論是:

從施政報告看,撤除辣招的主要受惠者是從內地帶資金來港的新香港人,未來樓市不再是由香港中產支撐價格,而是由新香港人支撐。至於會不會再出現摩貨潮?答案是暫時不會,因為目前炒家即使想摩貨,由於利息高企,而真正買家並不是那麼多的情況下,他們並不能在短時間內轉手獲利,因此我並不覺得炒家會促成更多樓市成交。

那麼我預期現在市況會如何呢?我覺得撤銷SSD,會誘使一班持貨能力較弱的賣家為免call loan,而以賤價沽出物業。說實話,如果我在市場上找不到更好的投資產品,我現在會積極在樓市找便宜貨,因為再過一段時間,當便宜物業被完全消化掉,就是樓價再度滯漲的時候。為什麼我會相信樓市短線悲觀,長線樂觀呢?因為2047年後有關處理土地的爭議,只有香港中產才會在乎,新香港人會選擇相信政府,而不在乎2047年問題的。可以預計到的是,越來越多新香港人湧入香港,成為新一代香港的經濟支柱,未來的物業持有人大部分都是新香港人,這就是我讀完整份施政報告後的小小感想。

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

雜事幾樁

今天看了看新聞(原link),原來機管局的債券將會在下周三(17 Jan)開始認購,年息4.25%,一萬元一手。我認為這個投資項目是吸引的,會投入資金去認購。

另外,11隻現貨BTC ETF終於在美國上市了,對我這個bitcoin maximalist來講是非常值得鼓舞的消息。有人問,BTC受SEC認可了,那麼ETH呢?我估計暫時還不到ETH ETF上市吧。

垃圾徵費在4月1日正式生效,看倌可要好好留意了。

一直久病未癒的我,是時候休息一下。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樓市末日?

這幾年來樓價下滑,我經常聽到一些沒有持有資產的人大叫樓市末日,或者慶幸自己沒有購置物業云云,更有些人嘲諷物業持有人「活該」、「把樓價抬高的人現在賠錢了,自食其果」。我覺得物業市場就像其他資產市場一樣,所謂的市場價格,基本上都是按買家、賣家雙方角力的結果而訂立,沒有誰可以單獨控制其升跌,連政府對樓市的政策都只是影響價格的其中一個因素,不可以絕對操控市價。因此我們看到早年的樓價上漲,是建基於香港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而促成的結果,不存在誰炒高樓價。同樣地,現在樓價下跌,也是由於整個世界的貨幣緊縮政策,導致經濟下行而衍生出來的結果。其實樓價下跌,不僅僅發生在香港,其他國家同樣出現這個現象,只是談論的人比較少而已。

此外,那些希望已置業人士因為樓市下跌而變負資產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以下是香港統計處2021年的數據(source from林一鳴博士後facebook):







早在2021年,已置業人士中,66.1%已經沒有供樓壓力了,所謂「許多人會因負資產,而被銀行沒收按揭單」一說到底從何而來呢?

至於我對樓市的展望,我覺得可以參考Statista根據市場數據,對香港物業市場的預測(原link在此):











資產錯價只是佔經濟週期的一段時間,長遠來說,資產會回歸其應有的價值,這是必然的市場定律,因此我對香港的樓市並不悲觀。

對我來講,覺得樓市末日的人,跟覺得BTC會歸零的人一樣可笑。市場是不會因為誰的美麗幻想而改變的,我們應該去了解市場、適應市場而作出部署,這才是能從資產市場獲利的最佳方法。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Merry Christmas 2023

最美好的一年快要來臨。

回顧2023年的投資機會,我看中了綠債的穩定性、美股上漲和外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受惠於聯儲局停止加息,美股從谷底反彈,今年的表現非常出色,我的MPF也因此呈現亮麗的成績表。我相信經過整合後,MPF將會成功到達7位數,可以免費開立premier account了。至於綠債,我可以得到長達三年的4.75%資金回報,不必擔心流動資金無處停泊,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外匯方面,我增持了非美元外幣,打算在開立離岸戶口後把外幣存為定期,相信又可以少管一筆資金了,就讓它自動生息吧。

物業方面,雖然我沒有增持,但看過二手市場資料後,我認為現在是買入投資物業的好機會。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如此讓我心動的單位價錢了,如果我打算長留在港的話,應該會趁現在入市的。我對未來的香港物業市場非常有信心,因為市場重視物業價值,磚頭在香港是最優質的抵押品,這讓物業投資者得到理想的套戥機會。由於我手上的磚頭比重佔資產比例太多,因此不會再增持了,但是我想像不到有什麼理由去賤賣資產。我比較相信自己的分析,多於社會環境氣氛,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通常大家對某事物覺得悲觀的時候,就是考慮增持的好時機。

未來我的大方向是增持crypto currency和增持外幣。

祝大家Merry Christmas,謹在此獻上從澳門而來的小小祝福。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另類投資-葡萄酒的故事

一直以來,我的投資主要都是跟金融體制有關的產品,比如實金、外幣、股票、債券、crypto currencies等等,對於非金融體系產生的投資,我是比較少關注的。今天剛看到關於葡萄酒的介紹,覺得也值得做點資料蒐集,所以就邊看邊做筆記了。

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我不懂葡萄酒,那就看看著名酒評人的推介吧。比較有名氣的酒評人包括:Robert Parker、James Suckling、Jancis Robinson等等,Robert Parker的Wine Vintage Chart(在是葡萄酒界較有公信力的品酒指南,另外Jancis Robinson的Tasting note也是備受業界推崇的葡萄酒選購指引。

看了看業界提供的葡萄酒銷售額,基本上業績是穩步向上的,證明葡萄酒也可以是良好的投資產品。不知道看倌有沒有葡萄酒愛好者呢?歡迎大家分享交流。

最近操作

這段時間裏,我買入了白銀ETF和一家經營白銀壙業的ETF,收獲算是不錯。另外,我也買入了UNH,賭的是畢菲特效應,在市道暢旺的情況下,通常巴郡對外公佈了買入名單後,都會有一班巴郡支持者願意買入,抬升股價,我在消息公佈的當晚就入手了,耐心等待支持者追買,然後會在市場最熾熱的時候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