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會買入磚頭和REITS?

無論世界各地,都有喜愛買入磚頭的投資者,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熱愛磚頭呢?

1)租金收入能跟通漲掛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一般投資產品都是派發固定利息為主,只有實磚和REITS能夠跟隨通漲增加租金收入,從而達至與通漲同步。

2)實磚具有自用功能,即使不放租,仍然可以收回自用,享受更多私人空間。

3)實物因通漲升值,磚頭是實物之一,如果物價升值,磚頭也能跟其他實物一起升值。

我愛磚頭,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從來不涉足劏房,縱使我擁有做這門生意的人脈和基本知識。我也反對搭建組合屋和鐵皮屋,即使我知道這樣做會增加租金收入。人是應該獲得合乎尊嚴的住所的,這是我的堅持,也可以說是不識時務的固執罷。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政府年金之我見

政府年金細節終於出爐,社會反應不一,有人覺得很棒,有人覺得搵笨。我覺得如果是怕風險,不懂投資的老一輩,這個年金計劃很切合他們的需要。如果本來就是投資高手,那當然不用選擇年金了。如果父母願意,我很樂意把部分資金投入年金。

為什麼年金值得投資?首先要從政府公佈的細節下手。

1)保證有賺-以65歲男性為例,保證期是182個月,即大概15年零2個月,就可以收回105%。換言之,到80歲已經穩賺差不多5%了,如果受保人活過80歲,會繼續每月派發年金,保證一定有賺。

2)遺產繼承-一旦受保人於保證期內身故,亦可指定一個受益人繼續收取至保證期的剩餘年金,或者一筆過取回至保證期的剩餘年金。

有人垢病年金追不上通漲,我想請問,除了能每年調整加幅的實磚或reits外,有哪一樣投資產品不是每期派發固定利息呢?債券如是、封閉式基金也如是,為什麼政府推出同類型的產品,就非要追上通漲不可?政府年金的特質是只要願意一直持有至到期日,即可以穩賺5%,市面上有哪一種投資可以讓人穩賺不賠?

我們在進行投資時,也要考慮整筆資金輸光的可能性。而政府年金由政府支持,賠光的風險比放在銀行更低,因此很適合一向沒有理財概念的長者買入。做投資決定時,要先搞清楚資金用途,這筆錢是用來保障下半生的現金流?還是用來作短期投機?兩者需要考慮的風險完全不同。前者的著眼點是穩定,後者的著眼點是快速獲利,如用短線的眼光看長線投資,是把定位錯放了,需要注意。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生活小事怕計數(四)- 如何管理風險,保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相信手上持有不少資產的人,都會像我一樣,不時思考財富繼承的問題.萬一自己身故,如何讓繼承者保有資產?又或者自己因病失去工作能力,如何運用手上資源支持生計?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

經過資料搜集和跟朋友討論後,有幾點我覺得我應該要做.

1)與丈夫開立一個聯名戶口,他日如果我得知自己患上絕症,我會把一半現金轉到這個戶口,好讓我的伴侶支取我的遺產.另一半現金供我治病之用.

2)早日到律師樓寫好遺囑.有遺囑確定遺產分配情況,能夠加快後人提取遺產的時間

3)買一份不含儲蓄成份的人壽保險,受益人為我的親人.他日如果我發生意外死去,這份保單的數額應該足夠支付樓按餘額,保障後人不會因失去我而無法償還物業貸款.

我曾經想過成立基金,讓基金滾存,以支付後代洗費,但考慮到手續費昂貴,也許在我變成億萬富翁後才考慮吧.

暫時想到以上方法,說不定再過一陣子又有新思考.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生活小事怕計數(三 )- 賺取收入是一種美學

我所認識的中產朋友(指的是月入達港幣六位數,有二三層在香港高檔地段作收租物業那種,不是只賺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數就自稱中產的人),都有一個相當奇妙的習慣,就是他們很注意每分錢花在哪裏。

唏朋友,你已經是千萬富翁了,多活幾年,資產應該會滾存至上億元了,用不著那麼注意超市折頭優惠,或者是麥當勞新推出的wechat pay優惠吧?

後來,我發現他們在乎的不是省下那一元幾塊,而是享受精明消費的感覺。他們享受比別人更快更有效地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操作,從獲得利益中證明自己的操作正確。我突然明白,就是這種性格特質,令他們變成富翁。

為什麼有些人常常說缺錢,有些人卻總是有花不完的錢?智慧,工作能力,家庭背景當然是考慮因素,更重要的,是對於金錢使用的心態。有些人閒著會看facebook,玩遊戲打發時間,有些人閒著卻會鑽研信用卡玩法,不停閱讀投資理財的blog或書籍,甚至嘗試在網上做點小買賣,開發遊戲程序。請思考一下:你在下班後到底在忙什麼?賺錢是一種美學,不是一個勞動過程,享受精明消費,學會精明投資,就是致富的關鍵。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生活小事怕計數(二)- 什麼是財務自由

最近有朋友問我如何可以財務自由,我不敢回答.

坊間對財務自由的意見,是被動收入大於每月支出就算成功達標.打個比喻,如果說一個家庭的每月支出是6000,那只要被動收入多於6000,那就是基本的財務自由了.但如果考慮到通漲,光是現有的6000現金流是不足以做到財務自由的.我查了查通漲率,以3.12%來計算比較安全.所以要真正做到財務自由,需要把通漲加每月支出作計算才算準確.

另外,有沒有生小孩的打算?及退休後發生了意外需要週轉,會如何處理?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因此把財務自由設定為一個固定公式,我認為有點危險.我對財務自由的定義是,我就算因不同意外,或因個人意願而失去了工作,我都不用擔心口袋裹沒有現金去支撐生活.用這個方向來定義的話,手上應該有部分資產的流動性比較大,能夠快速套現/即時使用以解燃眉之急.另一部分資產可以是流動性比較低,無法短期套現但長期回報較大的,留作最後保命的盾牌.我會把短線和長線投資定義作4比6,即4成流動資產,6成固定資產,這樣比較健康.有人作大量長線投資,結果往往卡死在缺乏流動資產的死結上,即時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談未來?所以依個人情況適當平衡現有投資,是一個投資者必須留意的事情.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生活小事怕計數(一) - 生小孩,應該公立生定私家生?

因為考慮再生育,因此寫下這篇文章,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一般人諗生小寶寶,大都從生時舒服度、醫院醫生質素、價錢、是否開刀等等來考慮到公家還是私家生.有別於一般媽媽文,我想寫一篇關於生小孩及之後洗費的文章,留下自己覺得有思考價值的方案.

前提是:
1)相對起生小孩,養小孩的洗費只會多不會小.因此是否應該在生的一刻節約,還是生後在小孩花費上節約,是需要思考的.作為打工仔,如何把固定薪水花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是一種投資學問.
2)有沒有做足檢查確定孩子發育正常,如果發現在肚內生長的孩子器官發展有問題,會不會生下,有沒有機會早產,一般來講年紀越大身體越差,生小孩比較容易早產.又,如果孩子生下了發現有遺傳病,都會增加他日花在孩子醫療的費用付擔,這是要注意的.公司有沒有家屬醫療保險,自己有沒有購買全家醫療保障,這些也是花錢項目,需要小心安排.
3)家庭收入情況,男主外女主內,男上班女帶小孩?還是雙職?雙職的話,請保姆(姐姐)在家帶小孩?還是早上放託兒所養,晚上帶小孩回家?湊小孩的洗費可說是必須的,如何安排這些支出也是很實在的問題.如果是雙職可花的錢可能比較多,單職也許會吃緊一點。

在我看來,公家生的最大好處是費用便宜.就算生產後發現小孩身體有問題,多住幾天醫院也頂多一千多塊,不會令人傾家蕩產.另外公家是非常鼓勵餵哺母乳的,因此媽媽生下孩子後,如果孩子健康,都會讓孩子睡在媽媽旁邊,方便餵奶.公家也會為新手媽媽提供餵母乳的方法,並有教授媽媽為孩子洗澡的技巧等等,非常人性化.

公家的最大缺點是幾乎一定會遇上實習醫生,如果不幸地這些天兵為閣下服務,那可以想像到痛楚一定不會少,最壞情況是因醫生技術問題而術後發炎.私家醫生基本上都有一定經驗,如果是剖腹產子的話可以減少他日頻繁回醫院的麻煩和身體上的痛苦.值得留意的是不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生,都有手術切口的,因為順產的話醫生為了順利取出孩子,會切開會陰,而剖腹則等於小型手術.因此醫生技術好壞是值得考慮的選擇條件.

私家生最大好處是絕大部分私家醫生都有臨床經驗,不會碰上天兵.而且私家醫院的探病時間比較自由,饍食比較美味,媽媽生後可以得到足夠休息。但是,私家醫院為了保障媽媽及小孩不受感染,是會在媽媽生後讓母嬰分開的,如果要餵母乳要考慮這點.另外,私家醫院的住院費,醫生費,麻醉師費,床位費都是逐個單項計算,出院很可能要十萬或以上,值不值得見仁見智.

生完之後,媽媽會有什麼安排呢?請陪月?親人幫忙?會不會進食保品?都是花錢項目.所以說,現在肯生小孩的家庭實在是有夠偉大的呢。




可憐的買家

最近看到了關於物業買賣的 Youtube片 ,令我感到很難過。 一般沒有買賣物業經驗的人都很容易忽略查冊(Land Search)的重要性,像片中的林小姐,便輕易相信了物業代理的說法,認為有二按的物業也能如常成交。代理這個說法不能說是不對,但買家選擇投放資金,絕對是對自己不利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