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儲蓄的藝術

我喜歡儲蓄,手上有錢的感覺讓我心安。但是為了省錢而去虐待自己,我是反對的,比如為了省車費而走30分鐘的路回家,這樣走完半條命都完了,值不值得呢?

我覺得儲蓄是應該在兼顧情理上,花最少金額做到最多的事。比如,你趕急要到某個地方,在體力能支持住的情況,到底應該選擇全程坐的士?還是以接駁方式(如先坐巴士/小巴/港鐵到某個點再轉的士)到達目的地?全程坐的士的話,會不會考慮電召85折的士?最方便當然是揮手呼召街上的士,但是不是真有那麼逼切需要呢?

又比如,今天心情不好,想吃一頓豐盛晚餐安慰自己。會不會考慮有信用卡優惠的餐廳?還是隨便走進一家餐廳吃飯就好?繳付電費、水費、煤氣費等雜項時,會不會考慮哪張信用卡繳費有回贈?

我們不應為儲蓄壓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自己有某個需要時,多想幾個可以節省費用的方案來實現願望。在不犧牲自己幸福的基礎上精明消費,才可以讓自己更有動力儲蓄,否則,一味為省錢停止花費,不舒緩自己抑壓的欲望,最終只會令自己壓力爆煲,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做好自己

最近我在媒體上看到一段令自己獲益不少的文章,內容大概就是:只要不聽身邊不時出現的雜音,專心做好自己,過幾年回頭望去,總會發現那些雜音漸漸遠去、不見了。 我記得,自己在投資路上不斷聽到許多雜音,有的來自朋友,有的來自同事,甚至有的來自父母。我有部分朋友十分愛比較,比較衣着、比較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