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只付sunk cost-另一種持股考慮

這是我近期的操作,不妨分享一下。

上個月我買入了一隻股票A,使用1倍槓桿比率,一個月後股價上升,我放賣了一部份,減去借貸成本後,所得利潤應該足夠買回2手股票,那我就留下2手股票不賣,留待其繼續升值或是收取股息。由於我已經賣去大部份股票去歸還孖展,2手股票是我的淨利潤,因此沒有斬倉壓力,而優質股又能收取股息,無形中壯大了我的資本。心理上可以當作賺了2手股票,成本是付出了sunk cost。

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只需要寥寥數句就講完,大家看完會不會很失望?我一向奉行simple is the best精神,本來就不是很複雜的事,用最簡鍊的句子來講,幾句就夠清楚了。(其實是因為懶得打字.....)總之目標就是把賺得的利潤變成優質資產,要達到此目的,可以用不同方法,其中一個是我剛提出的做法,另一個是借錢買優質股,每年以股息償還借貸,就能達致以低成本換高回報的效果,說出來也是很簡單的操作,一點都不困難。兩個方法我都在用,前者是用來短期回本減低槓桿,後者是長期作戰借力打力,看自己有多大本金來決定。我放在股債的資本不多,因此需要兩者並用來加快資本滾存的速度罷了,都是好用的技巧。

感謝魔術師兄提點,sunk cost(沉沒成本)是應用在會計學上的估值考慮點,根據會計理論,sunk cost的確是不能直接對沖掉買入成本的。我亦因應回文作修改,希望這樣能夠清楚表達我的想法。

最近我把部份資本放回債券上,一來債劵現在很便宜,yield,二來可以穩定槓桿比率,方便繼續出撃。之後就看中美談判的結果如何了,總之股市一下滑,就是我應該出動的時候。

9 則留言:

  1. 零成本法只屬 mental accounting,並不合理。請看舊文:

    睇睇下仲有個甚麼勞什子的「零成本投資法」。例如買10,000股,每股$1,當股價升到上$1.5之時,便沽出6,667股,取回$10,000「成本」,剩下的3,333股就是「免費」、「零成本」,「心理壓力大減」云云。

    其實呢種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mental accounting而已(好多賭仔都係咁諗法)。其實,到你賺到$1.5之時,你副身家已經有$15,000,本來的$10,000早已和賺回來的$5,000「混」在一起,成為一個個體,都是你的「身家」:你沽出2/3身家,取回$10,000,其實就是從「本金」$10,000中取回2/3,即$6,667;又從賺來的$5,000取回2/3,即$3,333。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桶水倒了進泳池裡,就和泳池裡本來的水混和了,點可能任你個腦去安排,以思覺失調大法便可搯返一桶你「本來的水」出來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Hey I am June Summer2019年3月18日 清晨5:58

      的確有道理,或者應該改改字眼,將零成本一詞去除。

      刪除
    2. 試比較以下兩個 cases:

      1. 由於我已經賣去大部份股票去歸還孖展,這2手股票是我的淨利潤
      2. 以市價將所有持股沽出,得回報率若干;然後由0開始,以同樣價錢買入2手,「成本」就是「市場價」。

      看,(1)和(2) 基本上是一樣,最後都是持有2手,只是(2)中間多了一個以同樣價錢買入賣出的動作,為什麼「成本」會有所不同呢?如果係蝕住走,你的成本,又怎樣計算?會「增加成本」嗎?

      再想,大地產商大把土地儲備,起完樓後賣出某些單位,自然便可以收回成本。但為何我們從來未有聽見過地產商話餘下的單位都是「零成本」,賣出時回報會無限大呢?

      說到底,某時某刻買入貨品,其成本已成 sunk cost;你今日出貨,得回來的是現金流,如果拿來跟從前的「成本」對沖掉,是不相配的。

      刪除
    3. Hey I am June Summer2019年3月18日 清晨6:13

      謝謝,這是應用了會計學的原理,豐富了我原本的想法呢。

      刪除
    4. 不用客氣. 我常鼓勵人們多應用知識, 即使是基本的中學課程, 只要運用得宜, 一樣威力無窮. 可惜現時我城教育制度只求分數, 變成讀死書的多, 能舉一反三的少.

      刪除
  2. 我一直有用excel整理和回顧股票投資回報. 最初的版本中, 我一直苦惱前後腳買入的股票, 賣掉一部份之後, 成本計前買的還是後買的好. first in first out好像較合理, 但好像有 bias, 如前面的貨貴過後面的, 會變相鼓勵減持整靚條數, 反之前面的貨平, 賣掉了持貨成本就變貴, 就會不捨得賣, 感覺有點被影響到買賣決定

    後來的版本, 我決定把所有數字 average 了. 賣出股票之後, 我也把差價平均除番落去每股持股之內, 因此局部大賺的股票連負成本都會出現, 而蝕本賣貨會也每股成本推高到不合理的高, 變相把每股持股成本這個數字廢了, 溝貨換貨與否本來就不應與持貨成本掛鈎的, 而是應把相對值錢的持貨換成相對便宜的貨才對, 這樣才能貢獻到最重要的整體掉標: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成本乃已出之物,不用 adjusted 的,只需以基金法計算便可(基金法比IRR更好的就是可以看到NAV的增長,而不是只是一個百分比)。
      詳情可參閱拙文:
      https://magicianyang.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_26.html

      刪除
    2. 很有趣的計算方法, 多謝分享!
      但我都係喜歡用 IRR 多啲, 因為我投資既目的係打贏做定期既利率, 用 IRR 計易啲比較

      刪除
    3. 見到大家既討論,實在好精彩,我又學到野~

      刪除

齊來享受日元匯率下跌引致的大減價

看了看新聞,每百日元兌港元匯價跌致4.94,換言之,現在以港元買日本貨十分超值,我也趁機到我最喜歡的日本網店- 樂天市場 去買了一雙涼鞋和一個皮革單帶揹包。 我非常喜歡買日本貨,雖然論價錢,淘寶貨一定完勝樂天日本貨,但是如果是一些跟食用健康有關的用品,比如常常會接觸嘴唇的杯子、碗...